其他

古代经典帝王家训,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

2017-11-03 对联天地


当今世上,祸患不断、孝义沦落,主要因素之一即是忽略庭训家教。而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教育。历史上有许多传世的家训影响后代深远,以其人生的经验,谆谆教诲子孙,承传中华传统文化。


帝王家训是中国历代皇族启蒙时期的必修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中国历朝历代新建立时,开国之君十分重视吸取前朝灭亡教训,以家训教导子孙励精图治,不要重蹈覆辙。有些帝王亲自撰写家训,如李世民的《帝范》,康熙的《庭训格言》、《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等。









周公首开中国仕宦家训之先河




周公在身体力行、勤勉从政的同时,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


姬旦,史称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和老师。他帮助武王伐纣灭商,是西周开国重臣。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周公在身体力行、勤勉从政的同时,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周公教诫子侄有《戒子伯禽》和《戒侄成王》二部家训传世,这两部家训合称为《姬旦家训》。


周成王曾与小弟一起站在树下,他拿了一片桐叶给小弟说:“我封你。 ”周公听见了,便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说:“我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而已。”


周公严肃地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 ”意思是,君王的言行举止不应有过失,不应有开玩笑的话,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于是,成王封小弟为应侯。这件事使成王没齿难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戏言, 言必行之”。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桐叶封弟”。


《尚书》中最有名的篇章《无逸》中的“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是周公辅政时教导成王如何勤俭执政时说的。后来,这句话进而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在《戒侄成王》里,周公一再告诫成王要修己敬德,防止骄奢淫逸、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周公早就意识到国之隐忧不在当前而在后嗣。他对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国安邦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品格的塑造。成王终于成长为一代明君。


《姬旦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第一本成文家训,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之先河。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里,赞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政治国风范。





唐太宗家训《帝范》:任贤纳谏,自谦崇俭




在唐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唐太宗李世民的《诫吴王恪书》、《戒皇属》、《帝范》是代表作。


在《戒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在此篇中,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皇属克制自己,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把敢于向你提意见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


在《帝范》中,内容涉及君体、纳谏、求贤、赏罚等诸多方面,在古代家训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纳谏方面,李世民教育儿子李治: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都很重视纳谏,给臣下以进谏机会。不管进谏者是谁,辩才、文章如何,只要言论有益即可。而昏君则不然,不准别人开口,总想掩饰自己的过错,最后导致“身亡灭国”。


在崇俭方面,李世民崇尚节俭、力戒奢侈。他认为:耳目口鼻身的情欲收敛,则美德充盈;千种嗜欲内攻,则外有凶事。骄奢由人的意志决定,不节制必使志气消沉;情欲生于自身,不遏制就会丧身。桀纣放纵自己,终酿成大祸,尧舜约束自己,而福泽绵延。在《帝范》中,李世民以历史为借鉴,特别提出要崇尚俭约。





康熙《庭训格言》:事无钜细,谆谆教导




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圣君。在理政治国的同时,康熙大帝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圣君。在理政治国的同时,康熙大帝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康熙曾对百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当时,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报告说: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庭训格言》是康熙皇帝撰,其子雍正皇帝笔述,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虚饰。


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这本珍藏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在此,整理两例以飨读者。


庭训道:“仁者”把万物看作一体, 恻隐同情之心,随处可流露出来。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把百姓当作手足,把万物视为同类,仁爱之心遍及天下万物。说到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慈祥和乐,这种慈祥和乐,永保常在。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仁者”就去做;凡是不利于他人的事情,“仁者”就不做。


庭训道:古代的圣人,他们说的话就是“经”,他们所行之事就是“史”。所以,只要打开经史书卷,就会有益于修身。你们平日所诵读的以及教导子弟的,只应该以经史为主。至于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的事情,但你们在熟读经史的过程中,自然也能慢慢学会。孩童接受教育期间,断乎不能让他们读浅薄的“小说”。





帝王家训,齐家治国


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为历代优秀之作。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对皇家后人而言,只有明白了修身做人的道理,才可以大治天下。




刘备从做好帝王的细节入手,给皇室子孙留下了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曹操虽未称帝,但其家训中呈现出帝王风范,他对儿子要求严格,重视实践锻练,教子任贤用法。著有《诸儿令》、《内戒令》、《遗令》。


雍正皇帝继位后,特将康熙大帝所制定的有关齐家治国的《圣谕十六条》加以演绎、注释、整理和归纳,并详尽阐发其要义,编辑成洋洋万言的《圣谕广训》。


雍正皇帝不仅自己恪守《圣谕广训》的精神,身体力行,要求皇族子弟率先执行,同时在上下官员、士庶黎民中广为宣传,实现“风俗醇厚,家室和平”。


自 48 31206 48 15132 0 0 10704 0 0:00:02 0:00:01 0:00:01 10701至清,光是帝王之家的家训就有十余种。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踏下坚实脚印的帝王都用家训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家训,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和社会栋梁。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50副楹联诠释:魅力中国城·三门峡为何再次胜出(附央视全程视频)


中华楹联报2017年10月15日一版

*  中华楹联报2017年10月15日二版

*  中华楹联报2017年10月15日三版

中华楹联报2017年10月15日四版

微信、支付宝订阅2018年中华楹联报,方便、快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